有了Kimi K2 Thinking,我终于可以搭建个人AI OS了
Claude Code作为框架真的非常非常棒。而Kimi的新模型又可以驱动这套框架。太适合个人AI OS了。
Key Takeaway
Kimi K2 Thinking优势:与Claude Code兼容优秀,处理复杂流程/Skills,成本远低于Claude;作者用作日常Agent引擎,过去国产模型适配差,现可搭建AI OS。
AI OS要求:提升信息效率(文字优先、转录/关键词提取/总结/结构化);强化思考深度(Super Analyst Skill内置SOP/12框架自主分析)、广度(自定义命令审视盲点/视角切换/类比/创新)。
实践扩展:第一期处理信息/思考(结果存Key Topics文件夹),第二期整合笔记/文件夹/新Skills;Claude Code框架强大,非编程用途潜力大,鼓励试用。
Kimi新出的K2 Thinking相当棒!它跟Claude Code搭配得非常好。即使是涉及到复杂流程和工具调用的Skills,它也能搞得定。而且,K2 Thinking可比Claude便宜多了。
我一直在等的就是这样的模型。不是拿它来编程,而是作为我日常Agent的驱动引擎。
你想嘛,Claude Code可以调用那么多的工具,进行那么复杂的检索和推理。如果把它从编程挪到其它工作上,肯定也可以,效果会很好!
而且Claude Code有MCP,有自定义命令,有Sub-agents,现在还有Skills,太适合用来搭建个人AI操作系统了。
但我之前一直没动手的原因是:使用成本。
不管你是订阅还是通过API调用都很麻烦,也很费钱。
所以我就想,如果能保持Claude Code的框架不动,把里边的模型给换了,换成一个能力也很强,但又便宜许多、接入也方便的模型,不就完美了?
过去半年我试过很多模型,尤其是国产模型,但都差点意思。这里边既有模型能力的原因,也有跟Claude Code框架适配度的问题。新出的Kimi K2 Thinking终于让我看到希望。我的AI OS已经动工啦。
哈喽各位好,欢迎回到我的频道。谦虚地说,我是国内少数几个能把关于AI的Why和How讲明白的博主。我提供的东西远比教程更值钱。记得点一波关注。如果想链接我,就来我们newtype社群。这个社群已经运营600天,有超过1800位小伙伴付费加入啦。
如果你是国内用户,可以从知识星球加入。如果你是海外用户,可以从Substack加入。我的第一套课程、日常的Newsletter以及专属视频,在社群内都可以看到。
回到今天的主题:基于Kimi K2 Thinking和Claude Code,搭建个人AI OS。
我对这套由AI驱动的操作系统的基本要求有两个:
第一,提高我处理外部信息的效率。
第二,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强化我的思考能力。
我们先说第一个。
我日常要获取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文字形式。即使是YouTube视频,我也会把它的Transcript导出来。因为不管是我还是AI,处理文字都是最最高效的。
这些文字形式的内容,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网页上剪藏下来的。这边我用了一个工具,之前视频里有推荐过:Obsidian Web Clipper。它就是一个浏览器插件。点击之后,会把当前网页的内容存储到指定的文件夹里。
于是,我所有需要后续消化的资料都会存在一个叫做RAW的文件夹里,也就是“生肉”的意思。并且每周一个子文件夹。
这么做的好处是,我可以每周集中处理一次,不会搞乱。而每次处理的时候,我把整个子文件夹拖到对话框就行,AI知道是针对这个文件夹做处理。
在这边,我使用了Claude Code自带的自定义命令功能。这个功能特别适合那些重复的工作。
每当我积累了一周的资料,不管里面的内容看过或没看过,我都会运行这条自定义命令。它会指挥Kimi K2 Thinking模型去提炼每一篇文章,包括Summary、Key Takeaway,以及Something New。
前两个都比较中规中矩。Something New是我特意设置的。要求AI从自己的知识出发,觉得这份内容当中有哪些是它自己“感兴趣”或者“觉得有价值”的东西,并且用完整的逻辑把这个东西表达出来。如果有需要的话,它甚至可以联网搜索一些补充资料。
这么做的好处是,让AI给我一个新的视角。不管有用没用,我都欢迎。只要它能给我一个启发,哪怕是再小的点,我都会觉得很有价值。
当AI把一周的资料都处理完毕之后,就会生成一个新的Markdown文档,存在一个叫做Medium Rare的文件夹里。刚才那个文件夹叫RAW,也就是生肉。那么处理过之后,就是五成熟的肉,也就是Medium Rare,已经足够我吃下去了。
这个就是第一点,关于提高我处理外部信息的效率。
那么,信息摄入之后,就得开始消化和思考了。在这个环节,我会需要Kimi K2 Thinking帮我做两件事。
一是加强深度。
当我有什么问题想要比较彻底、深入探讨的时候,我一定会先让Kimi K2 Thinking启动Super Analyst这个Skill。
这个Skill我之前出过两期视频介绍。它内置了一套我设计的SOP,包括判断、搜集、分析的流程。而且我还给它搭配了12种分析框架,让它根据情况自主选择一到三个使用。
这一套Skill运行下来,基本上,一个问题当中,我想了解的方方面面都在里面了。接下来,我只需要从里边挑出我感兴趣的或者我还不了解的东西,跟Kimi进一步探讨就可以。
而这些讨论的内容都会存在一个叫做Key Topics的文件夹里。包括刚才用Super Analyst跑的结果,以及我跟Kimi的对话。这个动作可以让AI完成——只需要创建一条自定义命令就行,不过我还是自己手动完成。反正就是复制粘贴,没必要浪费Token。
二是加强广度。
我们自己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思维陷阱。而AI也有可能会顺着我们说话。所以,我对此是特别警惕的。
当一个问题聊得差不多了之后,我会希望AI帮我查漏补缺,帮我看看有没用新的角度,等等。
于是,我创建了这么一份简单的提词,把它放进自定义命令里。我要求AI从这四个角度去审视刚才的讨论:
盲点与遗漏。是否有哪些潜在的假设是没用明说的?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利益相关方被忽视了?
视角切换。如果我们用一个完全相反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,会有什么样的结果?
跨领域类比。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,比如金融问题,在别的领域中,比如生物学当中,是否有类似的例子?
创新与启发。基于所有信息,完全脑洞大开的话,会有什么想法?
我每一次思考的结尾,都让AI做一次这样的扫描,就能帮我扩大思考的广度,帮我找到潜在的漏洞。
同样地,这个讨论过程我也会完整复制粘贴进Markdown文档,存进Key Topics文件夹里。
刚才介绍的这些,只是我个人AI操作系统的第一期工程。第二期工程,我打算把过往的笔记和文章全都搬过来,把整个文件夹体系给搭建起来。另外,还有好几个Skill要做。
所以你看,Claude Code这个框架真的非常非常棒。而Kimi的新模型又可以驱动这套框架。我建议大家有时间去试一试。它真的不只是编程。
OK,以上就是本期内容。想了解AI,想成为超级个体,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,就来我们newtype社群。那咱们下期见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