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我的视频创作经验,以及我对AI在内容创作方面的看法
视频创作最重要的三要素是:灯光、麦克风,最后才是相机和镜头。
Key Takeaway
视频创作最重要的三要素是:灯光、麦克风,最后才是相机和镜头。
好的灯光和布光能显著提升视频质量,即使使用手机也能拍出好效果。
声音质量对观众体验至关重要,不应被忽视。
视频创作的工作流包括选题策划、脚本撰写、录制、剪辑、字幕、封面和上传。
AI在内容创作中能提供辅助,例如Claude在选题策划和脚本撰写方面的启发,以及达芬奇在自动生成字幕和抠像方面的应用。
文生视频目前价值有限,AI更应以辅助现有生产流程的方式融入。
在AI时代,叙事能力和代码能力成为普通人改变人生的重要杠杆。
分享一下我视频内容创作的设备和流程,以及我对AI在内容创作方面的看法。
我是从2018年开始做视频的。当时还是B站游戏区的UP主,内容主要以任天堂游戏为主。大家如果有兴趣考古的话,可以搜这个账号。我现在回头看,会有点不忍直视了,觉得好尬啊。
对比几年前的视频就会发现,从视频的制作水平到我在镜头前的表达,会有很大不同——这是一个不断积累、不断改进的过程。
我的设备是分好几次采购的,不是一上来就一步到位。我的拍摄、剪辑也在持续学习和迭代,看了非常多的油管视频,直到今年才优化出一套我觉得很舒服的工作流。
所以,视频创作最重要的是:开始干!一切问题都在实践当中解决。希望本期视频能给大家一些激励和启发。
咱们从设备开始说起。
我相信,99%的新手会觉得,拍视频,相机和镜头最重要。但我要告诉你,对于视频内容来说,最重要的三个东西:第一是灯光;第二是麦克风;第三才到相机和镜头。
就拿我现在这个场景来说吧,用了两盏灯。
第一盏灯是爱图仕的艾蒙拉F21x,大概1900多买的。这盏灯属于布灯,体积小,可折叠,特别省地方,所以很适合我这种办公桌顶着墙的场景。它的输出功率足够,我只开了一点就很亮了。
我把它放在大概30度到45度的位置,斜上方打光下来,这样我的另一边脸会有些阴影,整体上更立体一些,不会那么平。
第二盏灯是Elgato Key Light Air,大概1000块钱买的。几年前为了游戏直播买的,现在我把它放在顶上去打一个轮廓光。
我给大家做一个对比。把它关了,是这个效果。再打开,可以看到,我的头发还有整个轮廓都打亮了。这样一来,人和背景就区分开了。
除了这两盏灯,其实我还有另一盏,是爱图仕120d。21年买的,花了五千多。当我要用背对办公桌这个角度拍摄的时候,就会用它。
120d非常给力,效果很好。但是,加上灯罩之后,个头也非常大。为了方便部署,我给它装了三个轮子。不用的时候,可以推到一边去。灯罩就不拆了,不然每次拍摄就太费劲了。
有了好的灯光,以及合适的布光,你就是用iPhone也能拍出很不错的效果。所以,灯光一定是排第一位的,大家的预算一定要先花在这边。
排在第二位的是麦克风。很多新手会忽视声音的价值。一个10分钟的视频,如果声音质量不太好的话,真的很难让观众听到最后。
我有三套收音设备。这些年用得最多的,是罗德的VideoMic NTG。当时花了1700多买的。作为指向型麦克风,它的收音质量我非常满意。我频道里的大部分视频都是用它录的。
当我要对着电脑一边操作一边录制的话,我会用PreSonus的动圈USB麦克风。这是当年专门为了直播游戏买的。跟指向型麦克风比起来,它的声音效果会更饱满、更温暖,所以很适合这种实时操作的场景,不管是直播打游戏还是录个教学视频。
为了解锁更多的拍摄场景,我又入手了罗德的Wireless Pro,刚刚拿到手。它是目前最好的无线麦克风。32位浮点,以及板载录音,我冲着这两点买的。有了它之后,前边的NTG枪麦作为辅助吧,给第二台相机用。
OK,灯光和麦克风讲完了,最后是相机和镜头。
我在2019年买了第一台相机,索尼6400,花了7000块。这个系列的机子非常经典,拍照、拍视频都OK。这几年我用它应该录了上百期视频。直到今年才买了第二台相机,也是索尼的半画幅,FX30,就是现在正在录制的这台机子。
之所以选半幅而非全幅,一是体积和重量,全幅的机身和镜头实在太大、太重了;二是镜头,半幅的镜头很丰富;三是价格,相差非常多。所以综合考虑,我还是选择半幅。而FX30在这方面就是顶点。
首先画质方面,FX30支持10Bit色深录制。跟6400的8Bit相比,它有更细腻的色彩过渡和更广的色彩范围。视频的画质有非常显著的提升。
其次是机身自带防抖。我对6400最不满意的就是没防抖。所以要手持的话,只能选择带防抖的镜头,比如腾龙的1770。现在有了FX30,我可以开启增强防抖,然后搭配广角镜头,即使有裁切,拿来自拍vlog也完全够用。
最后是散热。FX30内置风扇,长时间室外录制或者直播都不需要担心过热关机。像这两年出的机子,比如ZVE-1、6700,由于没有内置风扇,长时间录制还要外接一个风扇,这就很无语了。
镜头方面,我这些年一直在用适马的两支镜头:16mm F1.4和30mm F1.4。目前正在录制的是16mm这支。
这两支镜头是全球公认的好镜头。你去油管上看各种大博主的推荐,肯定都会提到它们。超大光圈带来的背景虚化,对我这种talking head内容很适合。16mm和30mm的距离也刚刚好。
如果再要买一支镜头的话,我会在适马1018 F2.8和索尼11mm F1.8之间选择。我还没想好要不要变焦镜头。估计最后还是会选择定焦头,毕竟光圈更大,而且搭配FX30,防抖效果更好。
OK,我录视频用到的主要设备就这些。大家目前看到的这个场景,就是我拍摄最常用的。我买了设备树,把FX30和提词器都装上去。FX30接了假电池来供电,彻底解决续航的问题。提词器是Elgato的,通过USB和PC连接,我在PC上就可以操作,超级方便。画面监看方面,我用iPad搭配Monitor+,可以无线连接FX30,这样就不用买监视器了,省了一千多块钱。而刚才提到的两盏灯则通过Smallrig的架子固定在墙上。
这整套setup的价值就在于,最大限度简化了前期的准备工作。
当我想录的时候,只要坐下来,简单操作几下就可以开始了。相比之下,我的另一个场景,就是视频开头、背对着桌子的那一套,还需要把灯和相机架设起来,稍微麻烦一些,所以我都越来越懒得用了。
当然,录制只是整个流程当中的一个环节。往前看,需要先策划选题、撰写脚本;往后看,需要剪辑、加字幕、做封面、上传视频到各个平台。在这一大套工作流当中,AI确实能帮上忙,但是不多。
第一,在选题策划和脚本撰写环节,我会用到Claude。给它一个最初的思路,它就能给我一些启发,以及帮我想一些支撑的案例。
这款产品我应该在社群里推荐过好多次了,Claude是目前唯一能真正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帮到我的Chatbot类产品。它的Artifacts功能非常非常棒。相比之下,ChatGPT差挺多的,它只会说一些漂亮的空话,我已经退订了。感觉GPT-5再不出的话,OpenAI就有点危险了。
第二,到了后期环节,我现在从剪辑到调色,都是用达芬奇完成的。我强烈建议,不管你是用Final Cut Pro还是Adobe Premiere,尽快转成达芬奇吧。对于我们这些个体创作者来说,达芬奇就是终极选择。
在AI功能方面,我用到两个。一是自动生成字幕。以前我是导出一个音频文件给到剪映或者一些在线的平台,去生成字幕文件,然后再导回达芬奇。现在直接生成,方便许多。二是自动抠像功能,也就是Magic Mask。这个功能真的太强了。简单框一下,软件就会把人物给抠出来,然后你可以单独调色,或者加上那种叠加的效果。
我觉得这才是目前比较实际的做法,让AI以这种方式加入到现有视频生产环节中。至于文生视频,这个想法很美好,但是做不到以假乱真的话,价值就很有限。现在那些奇形怪状的AI生成的视频,我实在想不出能用到哪里。
AI视频这条赛道,如果你是字节这种巨头,可以用平台级野心去规划、去开发一个颠覆级的玩法;如果你只是个小卡拉米的话,还是找一个细分赛道先扎根下去。比如,视频智能剪辑,不同风格的A Roll和B Roll,这个就是刚需。再跟达芬奇这些大软件打通,用订阅制的方法活下去,这就很有希望。
最后,One more thing:我为什么会这么在意视频创作的能力?
在过去二十年,有两个杠杆大家很熟悉,但只有少数人掌握:一个是人力杠杆,一个是资本杠杆。人力和资本撬动了上个时代的大发展。
到了今天,尤其是AI崛起的今天,情况有些变化——叙事和代码成为最强有力的杠杆。你可以看一圈,今天还活跃在一线的大佬,哪一个不是具备叙事和代码能力,手握这两个杠杆的?
正好,普通人纯靠自己的努力,也可以掌握这两个杠杆。大的不说,至少能改变人生的进程。所以我愿意以年为单位,不断去锤炼这两项能力。之后我会发个社群专属视频展开讲讲。
OK,以上就是本期内容。咱们下期见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