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GI
Key Takeaway
- Elon Musk起诉Sam Altman和OpenAI,指控其背弃OpenAI创立时“为全人类造福、开源”的价值观,转变为追求利益最大化。
- 诉讼核心在于OpenAI与微软的协议,以及OpenAI是否已实现AGI并将其私有化。
- Elon Musk认为OpenAI的AGI技术(如GPT-4和秘密开发的模型Q)已被Sam Altman控制并输送给微软,背离了非盈利初衷。
- 此次诉讼不仅关乎OpenAI的未来,也可能影响整个AI行业的发展方向和伦理规范。
Full Content
Elon Musk起诉Sam Altman,绝对是今年的年度大戏。
在给加州最高法院的起诉书中,他一个人作为原告,把Sam和OpenAI全给告了。并且,他还申请由陪审团审判。
也就是说,Elon Musk要把Sam和OpenAI从暗处拖到明处——在法庭上,宣誓之后,你自己把一切讲清楚,并且留下记录。内容包括:
- 几个月前的逼宫、造反到底是怎么回事?
- 跟微软之间到底有什么猫腻?
- 神秘项目Q到底有没有实现AGI?
这场审判,不仅会影响到Sam个人、OpenAI和微软两家公司,还会影响整个硅谷,以及AI走向。
这份起诉书有点长,46页。我帮你们先过一遍。Elon Musk的逻辑很简单。他用大白话回答两个问题:
- Why
- Why Now
Why:背弃价值观
很多人认为,利益大于一切。但是,在精英阶层眼中,价值观是第一位的,是不可动摇的。
OpenAI就是一个价值观的产物。
Elon Musk一直坚定地认为,Superman Machine Intelligence,超级机器智能,是全人类最大的威胁。
当深度学习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、越来越实用之后,这种威胁越来越临近了。
导火索是2014年Google收购DeepMind。这场收购让Google在AGI这条路上一下领先了。
Elon Musk认为,如果通用人工智能技术被Google这样利欲熏心的公司所掌握,那咱们整个人类社会都要完犊子了。
于是,2015年,他和Altman、Brockman三个人共同决定,创立一个非盈利研究机构:
- 研发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的是造福全人类,而非利益最大化——这是宗旨。
- 除非涉及到安全因素,否则研发成果必须开源——Elon Musk起名OpenAI就是这么来的。
OpenAI的诞生,特别有复仇者联盟的感觉:为了全人类,对抗邪恶的Google。
Elon Musk就像钢铁侠一样,在OpenAI起步阶段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,尤其是帮他们招来了全球顶级天才,比如首席科学家。
在初期,OpenAI确实很Open。不过,按照电影剧情的走向,这个时候,该有反转了。
大家留意一下这几个时间点,起诉书里特意强调的:
- 2019年,Sam成为OpenAI的CEO。
- Elon Musk对OpenAI的支持,一直持续到2020年9月14日。
- 几天之后,也就是2020年9月22日,微软入局了。
当时OpenAI向微软提供GPT-3模型。与此同时,OpenAI也公开了GPT-3的训练方法,让其他人也可以打造出类似的模型。
OpenAI和微软的协议中,有一条非常重要:
微软只能获得Pre-AGI技术。
也就是说,当某一天OpenAI真正实现AGI的时候,这个技术是不会给微软的。
那么,谁来决定新研发出来的技术,算不算AGI呢?
董事会。
如果,董事会叛变,把AGI技术定义为非AGI技术,那么就可以在不违反协议的情况下,名正言顺地继续给微软输送技术,换取利益回报。
这个就是Elon Musk为什么非要在现在搞这么一出的原因。
革命队伍里出现叛徒,勾结敌人,要窃取革命果实!
Key Takeaway
- 写代码的能力是衡量大模型优劣和决定其未来的核心标准。
- 代码能力强的模型智商更高,因为它要求逻辑、精确性和对复杂系统的理解。
- 编程是模型的“复合动作”,能扩展其能力边界,使其泛化到更多领域,是通往AGI的必经之路。
- 代码能力强的模型拥有更发达的“小脑”,能将抽象意图转化为具体行动,实现与数字世界的交互。
- AI编程市场潜力巨大,能优化开发者成本和重构软件生产方式,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。
Full Content
想知道哪个大模型能活到最后?一个标准:写代码的能力。
写不好代码的模型,没有未来。写不好代码的模型,你就不需要再关注了。
这个观点,我前几天在社群内说过。当时是回答一个小伙伴的提问。我知道它看起来很极端、很偏见。但是,这个在圈内已经共识了。不信的话,我给你四个理由。
第一,代码写得越好,模型智商越高。
跟写文章不一样,写代码要求绝对的逻辑、精确的语法和对复杂系统的理解。
自然语言其实有很大的模糊性——一篇文章,怎么写都行,都可以写得很好。而且有很多捷径,比如模仿。咱们小时候都背过很多范文,对吧?
但是代码不同。它是零容错的——一个符号错了,程序就挂了。它还要求逻辑一致,因为每行代码都是系统的一部分。最后,它还是高度抽象的——它是从具体问题抽象出算法,再具体转化成为可执行的代码。
所以,一个能写出优秀代码的模型,它的“智力”肯定不只是是模仿,而是真正理解了抽象概念和规则。
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推荐Claude和Gemini的原因。即使你不编程,我也建议你这两款模型二选一,甚至都要。
第二,代码写得越好,模型的能力圈越大。
打个比方,你想通过健身获得一副好身体,那么肯定不能只练局部,而是全都要练,包括深蹲、硬拉、卧推、有氧,以及拉伸。
对模型来说,编程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“复合动作”。它不仅仅是单一技能,而是强迫模型同时发展和整合一系列的认知能力。
一旦这些底层能力被锻炼得足够强大,它们就可以被用来处理更多复杂任务。比如,可以被泛化、被应用到法律、金融、科研等领域。
于是,模型的能力边界扩展了。当这个边界扩展到各个方面,AGI就实现了。
第三,代码写得越好,模型的小脑越发达。
今天的模型跟两年前的模型很不一样。
在我看来,两年前的模型更多是一个被动的文本生成器,能够用自然语言对话。但是,它被“锁”在了文本的世界。
而今天的顶级模型,它拥有了代码能力。于是它可以执行一个简单的脚本来分析数据,可以调用复杂的API来控制一个应用程序,等等。
也就是说,它除了具备很强大的大脑之外,还有很发达的小脑,可以把抽象的意图转化成与数字世界交互的具体动作。
而那些代码能力弱的模型,就好比一个只有大脑但小脑发育不全的人。它可能“知道”该做什么,但无法精确控制自己的“肢体”,动作非常笨拙。
这就是为什么所有顶尖的AI公司都在疯狂提升模型的代码能力。他们不仅仅是在教模型“编程”,更是在训练模型的“小脑”,赋予它在数字世界中自由行动的核心能力。
这是通往AGI的必经之路。
第四,代码写得越好,模型越值钱。
这个很简单,咱们来算两笔账。
全球大约有3000万开发者。每人每年的综合成本,包括薪资、福利、设备等等,咱们按10万美元来计算。那么,整个市场的人力成本就是一年3万亿美元。
咱们不说完全替代,就优化个20%,那就是每年6000亿美元。
这还不是最大的市场。全球企业每年在软件和IT服务上的支出已经达到5万亿美元。想象一下,如果软件的生产、维护、迭代方式被AI根本性地重构,那么,这个市场值多少钱?
这就是为什么像Cursor之类的公司估值能飙升那么快的原因。
总结一下,代码写得越好,模型智商越高,能力圈越大,小脑越发达,赚钱能力越强。这些综合起来,不就意味着一个光明的前景吗?
你拿代码能力这个标准去看市面上的模型,去看中国的模型,你心里就有谱了。
OK,以上就是本期内容。想了解AI,想成为超级个体,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,就来我们newtype社群。那咱们下期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