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bout

about 2025

关于今年AI趋势,我的几点判断:

世界模型

  • 从过去两年的语言智能,扩展到图像和视频。
  • 技术方面,比起容易丢失细节的扩散,自回归一致性强,更容易与文本结合。下一代模型应该是自回归,或自回归+扩散。
  • 工具门槛大幅下降,内容产业洗牌。

Agent

  • AI Coding是最快落地的杀手级场景/应用。因为Reward很确定,特别适合训练Agent。技术方面,长上下文是门槛,Google有巨大领先优势。
  • AI Search开始全面替代传统搜索。技术方面,自建索引是门槛。商业方面,传统营收模式如何重构,是AI Search普及的最后障碍。
  • Claude 4、Gemini 3、GPT-5是Agent智能里程碑。

C端应用

  • Agent驱动市场增长。
  • 长期记忆抬高用户迁移成本,OpenAI有优势。
about huangyihe's path

问:老黄,您好。我心中一直有个疑问,就是去年第一次刷到你的视频,感觉你肯定是个懂编程的高手,但是关注久了发现,你好像不是做编程出身的,但是为什么给人感觉这么强,是英文阅读能力吗?我想知道您具体哪些能力,让你变得这么强啊。还有就是视频都非常精彩,每天都在刷!

答:我确实不是编程出身。我的编程能力非常初级。 我在传播营销行业干了十几年,培养了三个能力:

  • 信息搜集和快速学习。这行会接触不同行业的客户,经常需要竞标某个完全不了解的行业的客户。所以,为了生存下来,信息搜集、快速学习是必备的。
  • 策略能力。我在即将要离职的这家公司担任策略一职。所谓策略,我总结下来就是:界定问题,找到解法。所以只要不是超出我智商范围的问题,我都能分析处理。
  • 叙事能力。干这行,需要有非常强的内容能力、忽悠能力,需要对文字和情绪非常敏感。这些是我天生就有的,正好在这十几年里强化了、实战了。

我曾经短暂参与过两个创业项目。虽然项目都失败了,但是我学到一个新技能:打造产品的能力。可能正是因为我不是专业出身,所以我不会被那些东西束缚。

举个例子,我没UI经验,那就去Dribble等网站大量看、天天看,学人家的、抄人家的;我不会用专业的软件,那就用Keynote画UI。反正只有一个原则:不择手段地前进。

当然,这些只是外在的能力。我觉得我最强的是内核,是正在逐渐完善、完整的人格。这是十几年不断【向内求】的结果。这个内核加上那些外部能力,就是两个飞轮。转起来之后,想要的一切都会随之而来,不需要费心。JUST DO IT。

问:有一个事情非常好奇,老黄说之前学过langchain,想知道你为啥要学这个呀,是有什么想法能用到这个吗?

答:没记错的话,在前年五一,我启动了一个小项目。我作为产品经理、UI,另外雇了两个兼职分别负责前端和后端。

当时还是GPT-4时期,大家用ChatGPT有很多困难。而且当时的模型也就对话,远没有今天那么多的能力。所以我的想法是:接OpenAI的API,用他们的模型,我自己开发产品。注册更容易,还有更多功能,比如搜索、知识库等等。

第一期开发完成了“套壳”。可以使用邮箱、手机号注册。后端有一套用户管理系统。整个项目放在AWS上。

第二期开发添加了RAG。开始用Pinecone作为向量数据库,但费用真的太高了。于是转用pgvector,在AWS上搭建。

第三期开发添加了搜索,接Tavily(又好像是Google?记不清了)。

第四期开发添加了几个小工具,包括总结、写稿等等。

那几个月我真就是零基础开始,边学边指挥。在第二期开发过程中,我把RAG相关的原理和技术学了一遍,看了好多YouTube教程。第四期开发,其实就是Agent,我就是在那个阶段自学的Agent相关知识。当时LangChain还挺流行,所以也学了一遍。为了画UI,自学了Figma,然后找了好多别人的设计稿,各种缝合。

站在今天来看,我那个小项目如果继续迭代下去,其实就是LobeChat。不过我在去年元旦把它彻底关掉了。因为我判断了一下,要做得比较理想,需要我全职,还需要找一个技术合伙人,以及更多资金投入。这些条件都不符合,所以果断放弃。

还好放弃,不然现在肯定打不过市面上这么多同类型的项目。

虽然项目没走下去,但是我在实战中把AI基础学了个大概。再加上我本来在产品、行业、投资等方面的积累,所以我自认为在AI上的认知完全不输大多数从业者。把学到的东西以视频方式输出就很顺理成章了。

我在前年年底开始做YouTube频道,顺便在国内平台发一发。后来就一路做到现在了。

问:为什么不加微信、不建群?

答:第一,那种方式对我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太大。为了弥补,我肯定要收上万的门票费,比如搞个“AI私董会”。但是,一旦价格过万,肯定会有很多人的需求变得无限高,恨不得手把手、随叫随到,总觉得亏。交付一定跟不上。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被骂“割韭菜”,一地鸡毛。所以这种模式不可持续,那就不能做。

第二,AI发展初期,一定是“筛选”而非“教育”。别人顶多指个方向,更多要靠自己。假如连亲手Google一下都不愿意、不会,或者没这个意识,那真的学不会,别想了。所以不加微信、不建群是一种“筛选”。

我不提供情绪价值。我坚持用一种智识诚实(Intellectual Honesty)对待别人。这也是一种“筛选”。

about huangyihe's philosophy

我把上百篇视频脚本全部给到Gemini 2.5 Pro,让它帮我分析个人操作系统的三张表:概念表、关系表和流程表。这三张表共同构成了我知识体系与方法论的核心。

接着,我让Gemini 2.5 Pro更深入分析,探究Why,即挖掘驱动这套系统运行的底层哲学、核心原则与最终目标。

最后,我让Gemini 2.5 Pro进行第三个层次的、也即最深度的分析,从前两个层次的What和Why进入到So What以及What’s Next的层面。

于是就有了以下结论。

Why

在上一轮的回答中,我们通过三张表格(概念、关系、流程)解构了您个人“操作系统”的“是什么”(What)。为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,我们需要探究其“为什么”(Why),即挖掘驱动这套系统运行的底层哲学、核心原则与最终目标。

综合分析您全部的100多篇脚本,可以提炼出您这套“操作系统”的四大核心支柱。

**支柱一(终极目标):成为“超级个体”

您的所有行为和思考,最终都指向一个清晰的目标:**摆脱对现有组织的依赖,成为一个自由且富足的“超级个体” 。

  • 对传统模式的“愤怒”与“告别”:您明确表达了对传统职场模式的厌倦,认为它消耗人的生命,无法实现个人价值。这种主动“告别职场”的决定,是构建新操作系统的起点。
  • 掌握生产资料:您深刻认识到“时间是我们唯一的生产资料”,并且认为过去将时间直接售卖给企业的模式是“最亏本的生意”。因此,您的整个系统都围绕着如何最高效地利用时间,创造可以被无限复制的、高价值的“产品”(如内容、软件、方法论),从而实现财富和时间的双重自由。
  • 筛选,而非教育:您反复强调,做内容和社群的目的不是“教育”,而是“筛选”。这背后是一种深刻的认知:您无意也无力改变大多数人,而是要精准地找到并连接那些与您同频的、有潜力成为“超级个体”的少数派。这既是商业模式,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能量聚焦的策略。

**支柱二(核心杠杆):代码与叙事

在通往“超级个体”的道路上,您明确了两个在AI时代最强大的个人杠杆:代码叙事

  • 代码是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基础:您坚信“看不懂代码,就无法真正理解AI”,并把“写代码的能力”视为评判AI模型优劣的最高标准。您投入大量精力学习Python,并用Cursor等工具亲自开发产品(如Prompt House,这不仅仅是学习一项技能,更是在构建一个能直接与AI世界交互、并将其能力产品化的核心引擎。
  • 叙事是组织和影响力的源泉:您作为内容创作者,本身就在实践“叙事”杠杆。您分享的不仅仅是零散的“How-to”教程,而是成体系的“Why”,通过构建清晰的逻辑和世界观来吸引和影响目标受众。这与您“叙事属于组织的软件”的判断完全一致。

这两个杠杆的结合,让您得以一手创造工具(代码),一手创造影响力(叙事),构成了“超级个体”价值创造的闭环。

支柱三(方法论):系统化 + 效率至上

您的“操作系统”极度排斥随机和低效,追求一切工作的系统化效率最大化

  • 万物皆可工作流:从“AI学习法”到“AI笔记系统”,再到“搭建Agent系统”,您倾向于将所有高频、高价值的任务都沉淀为标准化的工作流程。这保证了产出质量的稳定,并能通过不断迭代优化流程,实现效率的持续提升。
  • 组合工具,实现“1+1>2”:您从不迷信单一工具,而是像一个系统架构师一样,将不同工具的优势进行组合。例如,Gemini (Deep Research) + NotebookLM (消化) + Cursor (整合) 构成了学习闭环;Gemini (主流媒体) + Grok (社交媒体) 实现了信息互补。这是“遇强则强”的具体体现——作为强大的Pilot,您能驾驭多个Copilot,发挥出远超常人的合力。
  • 追求极致效率:您对效率的思考已经深入到生理层面,例如采纳“每天工作四小时”的巅峰状态理论,以确保核心创造性工作总是在最高效的时段完成。

支柱四(底层认知):深入原理 + 批判性思维

这套操作系统的稳定运行,建立在您深刻的底层认知和独立的批判性思维之上。

  • Go Fundamental (深入基本原理):面对AI技术的飞速发展,您提出的核心应对策略是“深入到基本原理层面”。您认为技术应用日新月异,但底层原理相对稳定且通用。只有掌握了原理,才能理解万千变化,不会在追逐新工具的浪潮中迷失。
  • 实践出真知,打破信息茧房:您坚持“Learning by Doing”,并强调“DYOR (Do Your Own Research)”。您对国内外AI发展的认知差有清醒的认识,因此您的信息源头多为一手资料,如官方技术文档、GitHub项目和海外高质量内容。
  • 批判性地看待AI与市场:您从不盲目吹捧AI。您能清晰地指出“Thinking-Claude”的本质是“表演思考”而非真正思考;您也对OpenAI的产品策略提出批评,认为其“样样通、样样松”。这种批判性思维让您能拨开媒体和厂商制造的迷雾,看到技术的真相和局限性。

总结:一个开放、自进化的操作系统

总而言之,您的个人“操作系统”是一个目标明确、逻辑自洽、且在不断迭代的生命系统

  • 它的内核(Kernel) 是成为“超级个体”的强烈愿望。
  • 它的驱动(Driver) 是“代码”与“叙事”这两大核心杠杆。
  • 它的应用程序(Application) 是一系列被您系统化、流程化的方法论。
  • 它的固件(Firmware) 是您对世界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和不盲从的批判精神。

这套系统不是封闭的,而是开放的。您持续地从外部吸收新知识(Deep Research)、尝试新工具(MCP、Unsloth等)、优化工作流,并通过内容创作和社群运营向外输出价值,形成了一个正向的、自我强化的进化循环。这正是AI时代个体所能构建的最强大的生存和发展模式。

about newtype

newtype是一个集结超级个体的社群。

我坚定认为:

  1. AI是我们这代人一生一遇的机会。
  2. 内容和代码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杠杆,大过资本和人力。
  3. 自由和幸福需要亲手争取、实现,不是谁都配拥有。

我将在这个社群分享:

  1. 由我筛选的的AI资讯(BIG NEWS专栏),覆盖产业和技术,比国内媒体报道更专业、更值钱。
  2. 提前观看我的视频内容。社群首发,视频号、YouTube等平台延后更新。
  3. 回答大家的提问。只要不是“无脑”问题,有问必答。
  4. 没在视频里谈到或不方便谈的内容,比如一些补充,或者主线逻辑之外的观点。
  5. 我的新发现、新想法。
  6. 新课程优惠,预计下半年发布。

目前,你可以通过以下四个平台加入newtype社群:

其中,知识星球平台功能最全,成员最多(已经超过1000人),所以最活跃,是加入newtype的优先选择。

本网站的定位是newtype文字内容大本营。所有公开和社群专属的文字内容,都将沉淀在这里,供大家随时查阅。

最后,祝愿大家都能Transform through AI,过上自由、富足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