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立开发

用提示词组成工作流

Key Takeaway

  • Prompt House是一款用于提示词管理和调用的工具,通过MCP协议实现模型自动获取和使用提示词,从而串联组成工作流。
  • 作者通过Mac版Prompt House演示了如何在一个提示词中嵌套多个MCP工具和提示词,实现复杂任务的自动化。
  • Prompt House的核心价值在于将MCP工具和提示词结合,形成基于Workflow的自动化能力。
  • Mac版Prompt House相比网页版具有数据本地存储、更强大的AI润色功能(支持本地模型或自定义API Key)和更快的速度。
  • 文章强调了AI时代产品应“水涨船高”,通过产品传递方法论,并持续开发新功能以满足用户需求。

Full Content

我终于把Mac版的Prompt House做出来了。

搞这个Mac版可比开发网页版麻烦多了。花了我小一周的时间,两百美元成本,用目前最先进的编程模型Claude Opus 4怼出来的。

我老婆说我鬓角多了两根白头发。我说,白头发OK,没秃就行。

过程中的困难我在这边就不多说了。之前在社群内发过好长的一段总结,大家可以自己去看。那么,我之所以废了这么大力气搞出网页版和Mac版,是因为我有一套提示词进阶用法,但是市面上没有这样的工具能实现。那我就自己做咯。

我给你们演示一下,你们就明白它的价值了。

我在Prompt House里事先准备了两份提示词:

1、深度研究:明确要求使用两个MCP工具——Sequential Thinking和Tavily进行至少三轮的轮拆解、分析、搜集。当完成后,使用另一份提示词“总结报告”完成最终输出。

2、总结报告:要求逻辑清晰、结构合理、表达简洁等,并且每个小结都必须有明确结论和支撑。

来到客户端(我这边用的是ChatWise),我@prompthouse,要求进行深度研究。

于是,模型知道两点:第一,要使用Prompt House MCP;第二,要获取关于深度研究的提示词。

所以,模型先调用第一个工具获取Prompt House上所有提示词的列表,从中找到“深度研究”提示词,然后获取这份提示词的完整内容。

因为在这份提示词里,我明确要求组合使用两个MCP工具进行多轮研究,所以模型开始调用Sequential Thinking和Tavily,一个分析、一个搜集,把需要的资料收集齐。

当资料都搞定之后,就该输出最终的报告了。

因为我在“深度研究”这份提示词的结尾明确要求了,如果要输出报告,就必须使用另外一份“总结报告”提示词。于是,模型再次调用Prompt House MCP,拿到“总结报告”提示词,根据里边的详细要求,完成整份报告的输出。

你看,在Prompt House的串联下,模型自动跑完了一整个工作流,里边涉及到多个MCP工具的调用,还涉及到多份提示词。

今天有那么多的MCP工具。那么,什么时候用什么工具?工具之间如何组合使用?这些都可以在一份提示词里交代清楚。

你也不需要在一份提示词里把所有工作都交代完成。完全可以拆成小的子任务,放在多份提示词里边。然后根据需要,灵活挑选几份、组合使用。

有了Prompt House作为调度枢纽,我们就有了一个基于MCP tools + Prompts的Workflow,足以自动化完成一些复杂任务。

我之前在社群内说过,所有工具、所有SaaS的核心,是方法论。通过Prompt House这个产品,我把我关于提示词的方法论充分表达,分享给大家。

模型调用工具的能力越强、上下文长度越大,这套方法论和工具能实现的价值就越大。我坚信,AI时代,一定要做水涨船高的产品。

如果你get到了,欢迎登录prompthouse.app这个网站使用。网页版免费。

如果你想长期使用,建议购买Mac版。点击网页左下角的Purchase就可以购买,9.98美元。我想了一下,还是不搞订阅制了。采用买断制,大家都舒服。

为什么要花这9.98美元呢?使用Mac版有这三个好处:

第一,数据全都存在本地,你不用担心隐私的问题。

第二,“AI润色”功能更强大。网页版用的是我的API Key。为了节省成本,我选择GPT-4o mini。性能差一些,但是白菜价。

到了Mac版这边,大家有两个选择:可以使用Ollama调用开源模型。或者,用自己的API Key,选择更好的模型,比如GPT-4.1。

“AI润色”功能不仅可以帮你润色提示词内容,还可以生成标题和标签。这样你就不用花心思去想这些了。对模型来说,准确的标题、丰富的标签能显著提升它的筛选效率和准确率。

第三,速度更快,体验更好。毕竟是一款软件,用起来肯定比网页顺畅。而且MCP服务器是在本地,所以连接速度也更快。

目前功能都是Prompt House的MVP功能。在此基础上,从下周开始,我还有好几个功能会陆续开发。比如,提示词的推荐功能。我会持续搜集好用的提示词,通过产品推送给用户。用户点个收藏就能保存进自己的提示词仓库里。

我的第一款产品上线!纯Vibe Coding

Key Takeaway

  • Prompt House是一款解决提示词管理和调用问题的AI产品,通过MCP协议实现AI自动挑选和调用提示词。
  • 作者通过“Vibe Coding”方式,利用AI工具(v0、Cursor、Claude 4等)在短时间内低成本开发并上线了Prompt House。
  • 文章强调当前是做产品的最佳时机,因为AI正在重塑流量分配模式(Agent Rank)并显著降低产品开发门槛。
  • 成功开发AI产品需要编程思维、架构思维、产品思维和商业思维,而非仅仅会写代码。
  • AI赋予个体前所未有的技能,能放大个体能力,创造更多价值,实现“无限游戏”。

Full Content

我用AI做的第一款产品已经上线。大家打开prompthouse.app这个网站就行。

这个产品虽然简单,但我是很严肃、认真对待它的。不是为了出这期视频而搞个噱头,假模假样做了个东西。

那么,Prompt House解决了什么问题?一句话总结:

提示词的管理和调用。

为什么有这么个需求?我把我的完整思路讲给你听,你看我分析得对不对。

提示词是离用户最近的AI使用技巧。所以它的受众一定是最广的。

但是,不管你是什么水平的用户,不管你的提示词是自己写的还是抄别人的,一旦多起来,存哪里?存笔记软件里吗?那怎么调用?每次都打开笔记,找到某个提示词,复制粘贴过去?这不是很麻烦、很低效吗?

为什么不让AI自动从你的提示词里挑选,然后自动调用呢?

这个就是我要打的点。

Prompt House是一个网页。你可以把提示词都保存在里边,设置好标题和标签,对它们做更精细的管理,也方便AI调用。

Prompt House支持MCP协议。你会获得一个专属的链接,跟你的账号和数据挂钩。配置好之后,当有需要的时候:

首先,客户端的模型会先从服务器上获取提示词列表,包括标题和标签。

接着,模型根据这些标题和标签判断,哪个提示词最符合现在的需求。

然后,当模型确定好之后,就会发送一个请求到服务器,告诉服务器,它要使用哪个提示词。

最后,服务器把提示词的完整内容返回到客户端。

简单来说,就是获取列表、挑选提示词、拿到完整内容。非常简单的流程,一共就调用两次MCP工具。

正是这么简单的产品,解决了提示词的管理和调用。这个就是目前Prompt House的核心功能。

我算了一下,从开工到上线,大概五六天时间,比我预想的快——我原本以为,第一次搞会很难呢。

第一版UI是用v0生成的。后来看着觉得还是差了点意思,我就直接拿Keynote画了两页。对我来说,做UI跟做PPT没啥本质区别。用Figma能画,用Keynote也能画。

有了UI之后,我把v0的代码下载下来,放到Cursor里,让Claude帮我补全。Vercel搭配Supabase,非常适合早期阶段。尤其是这个Supabase,真的很方便,强烈推荐。

项目一共四个核心模块:

用户认证系统,其中登录部分,我只开了Google账号登录。

提示词管理,我特意添加了AI润色功能,用OpenAI的模型进行润色。

MCP协议支持,只支持Streamable HTTP。这种连接方式是接下来的主流。

部署和配置,我在GoDaddy买了域名。用Vercel部署,绑定自己的域名。

所有这些东西,我一行代码没写,全都是让Cursor搞定的。最开始的时候用Claude 3.7加Gemini 2.5。实在搞不定的时候,一咬牙用OpenAI的o3。贵是真的贵,但确实能解决问题。

很幸运的是,开发到一半,Claude 4出来了,而且Cursor里边还打折。这一下就极大加速了开发进程。我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:现在世界上最强大的编程模型就是Claude 4,真的太好用了。

所以,差不多一周的时间,大概100美元的成本,我把Prompt House做出来了。下一款产品我也想好了,也会用这种方式来做。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:年底之前,上线三到六款产品。

为什么这么激进?

在我看来,现在是做产品最好的时刻。两个原因:

第一,整个流量的分配模式即将发生巨变。

我在社群里发过这么一段话:当Page Rank变成Agent Rank的话,很多网站都要重做。因为,用户交互的,不再是网页,甚至再往后都不是APP,而是Agent。

你如果最近有用Google搜索的话,就会发现:开启了AI Overview功能之后,首屏甚至第二屏的展示位都显著减少了。

因为,AI搜索引擎,或者更直白一点,问答引擎,就是一个能直接给你答案的Agent——那还要网页干嘛啊,对吧?

所以,不管你做什么产品,都应该马上开始做准备:通过现在很火的MCP协议,或者以后的什么协议,彻底跟AI打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