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示词
Key Takeaway
- Prompt House是一款用于提示词管理和调用的工具,通过MCP协议实现模型自动获取和使用提示词,从而串联组成工作流。
- 作者通过Mac版Prompt House演示了如何在一个提示词中嵌套多个MCP工具和提示词,实现复杂任务的自动化。
- Prompt House的核心价值在于将MCP工具和提示词结合,形成基于Workflow的自动化能力。
- Mac版Prompt House相比网页版具有数据本地存储、更强大的AI润色功能(支持本地模型或自定义API Key)和更快的速度。
- 文章强调了AI时代产品应“水涨船高”,通过产品传递方法论,并持续开发新功能以满足用户需求。
Full Content
我终于把Mac版的Prompt House做出来了。
搞这个Mac版可比开发网页版麻烦多了。花了我小一周的时间,两百美元成本,用目前最先进的编程模型Claude Opus 4怼出来的。
我老婆说我鬓角多了两根白头发。我说,白头发OK,没秃就行。
过程中的困难我在这边就不多说了。之前在社群内发过好长的一段总结,大家可以自己去看。那么,我之所以废了这么大力气搞出网页版和Mac版,是因为我有一套提示词进阶用法,但是市面上没有这样的工具能实现。那我就自己做咯。
我给你们演示一下,你们就明白它的价值了。
我在Prompt House里事先准备了两份提示词:
1、深度研究:明确要求使用两个MCP工具——Sequential Thinking和Tavily进行至少三轮的轮拆解、分析、搜集。当完成后,使用另一份提示词“总结报告”完成最终输出。
2、总结报告:要求逻辑清晰、结构合理、表达简洁等,并且每个小结都必须有明确结论和支撑。
来到客户端(我这边用的是ChatWise),我@prompthouse,要求进行深度研究。
于是,模型知道两点:第一,要使用Prompt House MCP;第二,要获取关于深度研究的提示词。
所以,模型先调用第一个工具获取Prompt House上所有提示词的列表,从中找到“深度研究”提示词,然后获取这份提示词的完整内容。
因为在这份提示词里,我明确要求组合使用两个MCP工具进行多轮研究,所以模型开始调用Sequential Thinking和Tavily,一个分析、一个搜集,把需要的资料收集齐。
当资料都搞定之后,就该输出最终的报告了。
因为我在“深度研究”这份提示词的结尾明确要求了,如果要输出报告,就必须使用另外一份“总结报告”提示词。于是,模型再次调用Prompt House MCP,拿到“总结报告”提示词,根据里边的详细要求,完成整份报告的输出。
你看,在Prompt House的串联下,模型自动跑完了一整个工作流,里边涉及到多个MCP工具的调用,还涉及到多份提示词。
今天有那么多的MCP工具。那么,什么时候用什么工具?工具之间如何组合使用?这些都可以在一份提示词里交代清楚。
你也不需要在一份提示词里把所有工作都交代完成。完全可以拆成小的子任务,放在多份提示词里边。然后根据需要,灵活挑选几份、组合使用。
有了Prompt House作为调度枢纽,我们就有了一个基于MCP tools + Prompts的Workflow,足以自动化完成一些复杂任务。
我之前在社群内说过,所有工具、所有SaaS的核心,是方法论。通过Prompt House这个产品,我把我关于提示词的方法论充分表达,分享给大家。
模型调用工具的能力越强、上下文长度越大,这套方法论和工具能实现的价值就越大。我坚信,AI时代,一定要做水涨船高的产品。
如果你get到了,欢迎登录prompthouse.app这个网站使用。网页版免费。
如果你想长期使用,建议购买Mac版。点击网页左下角的Purchase就可以购买,9.98美元。我想了一下,还是不搞订阅制了。采用买断制,大家都舒服。
为什么要花这9.98美元呢?使用Mac版有这三个好处:
第一,数据全都存在本地,你不用担心隐私的问题。
第二,“AI润色”功能更强大。网页版用的是我的API Key。为了节省成本,我选择GPT-4o mini。性能差一些,但是白菜价。
到了Mac版这边,大家有两个选择:可以使用Ollama调用开源模型。或者,用自己的API Key,选择更好的模型,比如GPT-4.1。
“AI润色”功能不仅可以帮你润色提示词内容,还可以生成标题和标签。这样你就不用花心思去想这些了。对模型来说,准确的标题、丰富的标签能显著提升它的筛选效率和准确率。
第三,速度更快,体验更好。毕竟是一款软件,用起来肯定比网页顺畅。而且MCP服务器是在本地,所以连接速度也更快。
目前功能都是Prompt House的MVP功能。在此基础上,从下周开始,我还有好几个功能会陆续开发。比如,提示词的推荐功能。我会持续搜集好用的提示词,通过产品推送给用户。用户点个收藏就能保存进自己的提示词仓库里。
Key Takeaway
- Thinking-Claude通过提示词让AI“假装思考”,展示思考过程,提升回答质量。
- 大模型的输出是一次性完成的,其“思考”是表演而非真正的反馈循环。
- 尽管是“表演”,但这种方式能强制模型产出更有逻辑、更全面的回答,具有实用价值。
- 文章通过苹果M芯片统一桌面端和移动端SoC的例子,展示了Thinking-Claude如何提供有价值的推演过程。
- 该项目通过浏览器插件和提示词设置实现,操作简单,值得尝试。
Full Content
最近有一个17岁的少年一夜爆火,名字叫涂津豪。他通过一套提示词,指导Claude如何进行更深入、更有条理的思考,希望最终能获得更高质量的回答。
不仅如此,涂津豪还做了一个浏览器插件,目的是为了提升可信度。因为装上之后,我们就能看到AI具体的思考过程。
在国内自媒体的带动下,不到24小时,小涂同学被捧上神座。甚至有人拿这个嘲讽OpenAI——既然靠提示词就能实现“慢思考”,那你们费了半天劲搞的o1模型,究竟是在搞什么?
说实话,刚看到这个项目的时候,我也挺吃惊的。因为根据我的经验,提示词工程并没有那么大的能耐,否则我们之前就没必要搞Multi-Agent去讨论和纠错了。但是,开始使用之后,似乎Claude又确实是先思考,然后才给出答案。
那么,问题出在哪儿?
其实,Thinking-Claude玩了一个“障眼法”——它让AI假装思考、表演思考。我们看到的思考过程,都是已经生成的,都是剧本。
哈喽大家好,欢迎来到我的频道。谦虚地说,我是国内少数几个能把关于AI的Why和How讲明白的博主。我提供的东西比教程更值钱。记得点一波关注。如果想链接我,就来newtype社群。已经有600位小伙伴付费加入啦!
回到今天的主题:Thinking-Claude。
我之所以说Thinking-Claude所带来的思考是假的、是一种表演,原因在于,大模型的输出都是一次性完成的。它被训练成了连续生成的模式,根据前一个token来预测下一个token。即使你强迫它在半途中暂停生成token,它也无法对已经生成的token做判断。因为它天生就没有这个机制,那又怎么可能靠你的几句提示词就开窍呢?
打个比方,大模型就像一个水龙头,一旦打开就会滔滔不绝地按照预设的路径流动。而这种机制是与思考相冲突的。
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写作的。在整个写作过程中,我们会停下来,会回头修改,甚至还会推倒重来。这个就是在思考。这个就是思考的样子——它不是单线程,而是一个反馈循环的机制。
大模型没有这个机制,它只能一口气把答案全告诉你。要改进的话,得等下一轮对话。那现在它又被强制要求去思考,该怎么办呢?
它只能演给你看咯。就跟小朋友一样,表演给大人看。
大模型把自己的产出分成了两部分:一部分用来充当答案,一部分用来充当思考。
这个是技术、架构的局限性,光靠提示词是突破不了的。所以千万别觉得OpenAI是冤大头,白花那么多钱训练个o1出来,还比不过一个17岁的中学生。这些自媒体也太民间科学了。
但是,虽然思考是假的,虽然是在表演,我还是继续使用,并且我也推荐大家使用。因为,表演有表演的价值。
大家可以这么理解。在没有安装这个项目之前,Claude都是在即兴发挥。好在它底子好、演技强,不管怎么演都不太差。只是可能有的时候台词差点意思,毕竟是现喷的,没打磨过。
使用Thinking-Claude就好比是给Claude塞了个剧本,强制要求它按照本子演。所以,提升肯定是有的。只是有时候提升多一些,有时候提升少一些。
这就是我说“表演有表演的价值”的原因。在一个表演这个框架的约束下,强迫模型产出更有逻辑、更加全面的回答,何乐而不为呢?
而且,我其实挺喜欢它所表演的思考的,经常会给我启发,很有价值。
举个例子。我问Claude:为什么苹果需要通过M芯片统一桌面端和移动端设备的SoC?
如果直接看答案的话,是还不错啦,但是好像少了点什么。我们再来看它表演的思考。
在一开始,Claude认为这是一个技术问题。因为x86和ARM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指令集架构,开发者需要维护两套代码,这就增加了大量的重复工作和成本。
我这边多科普两句。用大白话来说就是,要想让机器理解你的代码,你得做翻译,把你的代码翻译成机器能看得懂的语言。这个过程叫做“编译”,把源代码编译成特定架构的机器码。
x86和ARM对应两套完全不同的机器语言。这就意味着,开发者得做两次翻译,然后还得检查有没有问题,以及做必要的优化——这个真的是非常重的负担。所以,苹果要统一架构。
而且,一旦都改用自己的芯片之后,就不必跟英特尔商量着来了。苹果想怎么搞就怎么搞,都是自己的节奏。这种战略上的自由度是很诱人的。
紧接着,Claude的思考从战略角度延伸到了商业角度和用户体验角度。采用统一架构意味着处理器成本更低,利润空间提升,商业上有好处。并且iOS应用可以直接跑在Mac上,用户体验也提升。
整体来看,统一架构不只是一个技术选择,更是生态层面的战略决策。更加紧密、统一的生态系统,能让苹果在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方面获得更大主导权。这就是苹果这种级别的公司会去做、也应该做的事儿。
你发现没有,Claude所表演的思考,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推演的过程。我觉得这个价值不会比正式答案更低。
所以,大家能安装的都装上试试。过程很简单,就两个部分,有手就行。
第一,安装浏览器插件。
来到Thinking- Claude的GitHub页面,把整个项目的压缩包下载下来,并且解压缩。来到浏览器的插件管理页面,打开开发者模式,然后加载项目里的extention文件夹。
第二,设置提示词。
同样来到GitHub页面,进入这个文件,把里边所有内容都复制下来。接着来到Claude,新建或者打开一个Project。在右边可以添加提示词。把刚才复制的内容全部粘贴进去就搞定了。
可能是感受到了国内自媒体瞎吹捧的危险,在后来的更新中,涂津豪同学特意加了一段话,强调了Claude的能力都是Pre-designed,没法做到大幅提升。而这个项目只是为了向我们展示模型的“内心独白”。
OK,以上就是本期内容。想聊AI,就来我们newtype社群。那咱们下期见!